中医师公会

分享】 【打印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发展概况
 

 

前言
 
中医药学是发祥于古代中国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一门科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结晶。在中华民族族群的心目中,占有非常极大且重要的地位,是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的促发剂。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民间组织。

近十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的学术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人民生活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受到广大民众的肯定,促使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中医药的价值,重新检讨中医药政策。2000年11月间,我国国会通过了《中医师法案》,卫生部随后又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确立了中医药在我国的法定地位,本地的中医药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新加坡中医的立法,是同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团体长期的努力分不开的,尤其是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会的发展历程便是我国中医药历史发展的缩影。

 

中医师公会的成立

       
       二战结束后,本地一些中医师意识到,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拥有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应成立一个联络中医界人士和从事发扬和研究中医学术的团体。于是,在1946年8月l8日,中医师游杏南、曾志远等,在旅居新加坡的中国厦门名医吴瑞甫的倡导下,假星洲上杭同乡会举行第一次筹备座谈会。是日出席者共23人,计有吴瑞甫、游杏南、曾志远、陈占伟、曾和生、陈瑞堂、方展纶、黄少瑜、饶师泉、许颖之、钟惠我、邓颂如、陈庆元、洪炜南、罗晓川、关龙飞、廖沛如、黄绍文、杨一峰、陈建基、游鸿南、陈雪桥、黄文灿。会议通过议案,成立“新加坡中国医学会”,推举吴瑞甫为筹委会主席。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终于在10月27日举行“新加坡中国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体执监理事就职典礼。本地中医药大业,从此奠下基石。新加坡中国医学会成立的宗旨有两点:

       
       一、阐扬中国医学原理,研究世界医学,博取世界医学的特长,融会贯通。

       
       二、联络同业,共同研究中医药的学术,促进中医药的疗效。

     
     1947年第二次会员大会时,新加坡中国医学会遵照当时中国所颁发的有关中医师组织名称条规,易名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的成立,团结了国内中医师会员,大大地加强了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力量。成立后不久,公会竭力号召全体中医师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也积极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医粹》、《医统先声》、《医衡》等定期的中医园地,都在这时期于《南洋商报》、《中兴日报》及《星洲日报》等大报辟专栏刊登,藉以宣扬中医中药。


       韩战结束后,胶锡无价,市情不景,贫病日多,政府医院不足应付需要。中医师公会同仁深感济困扶危,救灾怜恤乃中医师之天职,遂于1952年创办“中华施诊所”,当时暂借中山会馆作为所址。两年后,中医师公会同仁一致认为必须拥有一个永久性,可作为会员学术与医疗活动的场所,以便促进彼此间的团结、了解与合作。在全体理事与会员们的齐心合作、奔走筹募之下,于1956年购得直落亚逸街的一幢三层楼屋宇,作为公会的会所和中华施诊所的所址,并易名为”中华医院”。


      1961年,我会承蒙慈善家蓝晋强先生乐善好施,捐赠了位于实龙岗路的两幢二层楼屋宇,作为中华医院第一分院。1967年,当时的卫生部长杨玉麟先生宣布,从1968年的常年卫生部预算案中,象征式地拨出一笔款项予中华医院。此后,中华医院每年从我国卫生部获得伍仟元象征式的辅助金,政府的这一决定,在精神上给予我会很大的鼓舞,公会同仁更积极工作,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支持。同年,我会决定在人口密集的芽笼区,设立中华医院第二分院。


       当中华医院的义诊工作获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和支持时,我会酝酿开办留医院,以期扩大义疗工作。几经周折,政府终于在1970年拨出大巴窑一个地段供我会建院。我会同仁欣喜万分,立下誓言,精心策划筹款的工作,并成立以前社会事务部高级政务次长陈志成先生为首的筹款委员会,一时间,社会各阶层人士热烈响应。激励了各行各业热爱中医中药,为拥护中医中药而展开筹款运动,为“中华留医院”而出钱出力。于是,义演、义唱、义卖、义驶、义踏、义电、义工、义走、义游、义展、义标、义航等如火如荼地展开,前后共筹得五百多万元,成为我国中医史上空前的壮举。1979年中华医院正式落成,由当时的劳工部长、我会顾问王邦文先生主持开幕典礼,出席观礼的有政要、海内外嘉宾,盛况空前。


       由于客观因素,中华医院只能设立门诊部,无法实现原先的留医院计划,却完成了集中华医院、中医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图书馆、文物馆、草药部、检验室于同一屋檐下的任务。由于受市区重建计划的影响,1986年11月1日实龙岗第一分院停诊,1994年6月30日芽笼第二分院也停诊。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为了扩大社区义疗服务,为北区民众提供更大的便利,在公会顾问、律政兼内政部高级政务次长何炳基副教授的协助下,于1994年5月获得有关当局的批准,在义顺21街215座组屋楼下设立中华医院义顺分院,占地470平方米。1995年5月6日举行动工仪式,经过将近五个月的装修,终于在1995年10月2日开诊,并于1996年8月25日,由何副教授主持开幕典礼。


     1999年11月14日,我会顾问、三巴旺集选区国会议员陈德镛副教授主持兀兰分院的动土典礼,坐落在兀兰六道大牌679座组屋底层的中华医院兀兰分院已于2000年4月9日正式启用,这是中华医院的第4间分院,2002年1月起,中华医院诊病系统已全面电脑化。同年,也获得IS09001:2000国际品质管理证书,确保中华医院提供高素质的医疗服务。2005年创建中医专科门诊中心,设于樟宜综合医院内。2009年,中华医院在仁慈医院内开设了第四间分院:诺维娜分院,并于2010年3月20日,由律政与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何炳基副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为应付中华医院及中医学院不断发展与扩充的需要,两院院委建议并经理事会通过,扩建翻新大巴窑中华医院大厦,将天台加盖装修成讲堂,增设实验室,增加使用面积,全部费用约一百五十万元。这项计划于2001年底完成。中华医院成立59年以来,始终是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属下机构,没有法定身份。根据上述要求,理事会成立了中华医院注册委员会,目前,已顺利完成了此项工作:a.中华医院已经于2011年4月20日,在公司法令下注册为由会员担保的公共有限责任公司,Company No: 201109599Z。b.2011年5月11日,中华医院注册为慈善机构,慈善注册号码及UEN NO:201109599Z。c.2011年5月23日,卫生部批准中华医院为公益机构(IPC),号码:IPC000726,有效期:23/5/2011-22/5/2012。d.卫生部也同意现届董事会作为成立后的第一届董事会,其任期至2012年4月止。之后,中华医院董事会必须遵守慈善法令,有关IPC董事会必须至少有一半是独立董事的规定。


创办中医学院
 
       英殖民地政府在星马两地施行移民限制,致使来自中国的中医师及药材师傅日减,先贤诸公意识到,中医药若要蓬勃发展,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于是,公会理事会在1952年10月间毅然议决通过成立中医专校,专主其事,经过了三个月的筹备,继而开始招生和举办入学考试,于1953年1月11日开课,首批录取了三十多位学员。继后,向教育部办理注册手续。1976年,“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易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

 
       为配合学院发展的需要,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理事会于2005年5月间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学院注册筹备委员会,以着手向社团注册局申请注册事宜。 筹委会由赵英杰博士任主席、黄锦富医师任秘书、黄成仁医师任财政,委员是陈必廉教授、汤有坌、林钥华、林光明、谢淇盛、吴忠辉、孙勇平等医师。经过反复讨论并征询本会法律顾问朱时生律师的意见,拟定了《新加坡中医学院章程》。有关章程在获得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理事会通过后,即向社团注册局提呈注册申请,并于2006年5月4日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

 
       新加坡中医学院在成立五十三年后正式以“Singapor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之名注册。正式注册后的新加坡中医学院是由董事会负责管理。第一任董事会:主席:陈必廉教授,副主席:赵英杰博士,秘书:黄成仁医师,财政:吴再池医师,董事会成员:林光明医师、洪两医师、孙永平医师、黄锦富医师、黄纪威医师、黄长彦医生、杜辉生先生与王森豪律师。第二届(2008-2009年)新加坡中医学院董事会主席:黄种钦,副主席:赵英杰教授,秘书:冯增益,财政:林光明,董事会成员:黄成仁博士、刘少夫、孙永平、林钥华、丁珊瑚博士、王连生、陈天舜、陈南星。第三届(2010-2011年)新加坡中医学院董事主席:黄种钦,副主席:赵英杰,秘书:冯增益,财政:黄成仁,董事:丁珊瑚、林光明、刘绍夫、孙勇平、林钥华、王连生、陈南星、黄纪威。

 
       新加坡中医学院与2010年5月25日荣获ISO9001:2008国际品质管理认证,证书号码:QAIC/SG/509-A。

 
       2009年,按新加坡私立教育法令的规定,新加坡中医学院需向私立教育理事会申请注册,该注册于2011年3月4日获得批准,有效期为4年。证书号码(UEN):T06SS0087F。注册证在到期前须再提交申请。2011年,学院获准注册的课程有:中医专业高级文凭课程、中医学士学位课程、中医硕士学位课程、中医博士学位课程、中医针灸课程(供西医修读)、中医护理证书课程。



组织医药研究院和针灸研究院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本着联络同业、共同研究中医药学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宗旨。l959年9月20日,理事会议决成立“中国医学药物研究院”(后易名为中华医药研究院)。七十年代,针灸的研究和运用普遍兴旺,世界各地掀起运用针灸治病热潮,不学无术之徒趁机混水摸鱼,冒用针灸治病,自称“针灸专家”,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为了树立严肃正直的研究风气,决定成立新加坡针灸研究机构,对外可以作为联络外国针灸界的代表,对内可以推动本地正规针灸研究和发展。l978年,中华针灸研究院正式成立,积极召集会员成为研究组员,广泛开展针灸研究工作。

 
       1999年7月25日。中华针灸研究院主办了第一届新加坡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竭诚邀请本地各中医团体的同道和马来西亚的同仁参加。当天在中华医院三楼礼堂,出席者踊跃,发表论文共廿篇。大家共聚一堂,交流针灸及推拿之临床经验,共同提高针灸推拿学术水平。2009年5月3日举办《中台针灸专家讲座》,吸引近500人出席聆听有关针灸讲座。

 
       2001年,中华医药研究院着手整理中华医院的中草药园圃的品种,将l40种草药编辑成册,出版《药用植物彩色图谱》,图文并茂,提高民众对我国中草药的认识。2007年,中华医药研究院再接再励、出版了《金匮要略中155味药物之研讨》、图文并茂,广受读者欢迎。2010年8月,中华医药研究院应会员医师的要求,举办一系列的《泛谈药物与方剂配伍》中医药讲座,再次邀请黄怀得院长主讲至2011年12月中旬。


       推动区域学术研究,致力于民众教育

       中医师公会成立六十多年来,理事会为了提高中医师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将会务方针着重于诊治疗效,多方面推动学术研究,普及中医药常识。自1995年始,公会出版了多份刊物,包括:《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讯》和《新加坡中医杂志》。


(一) 加强对外联系 

       我会多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性或区域性的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发表中医药专题论文,组织中医药考察团出外考察,以扩大对外联系,增广见闻。我会也邀请国外中医药专家学者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包括讲学、临床指导、座谈会与讲座会等。

2000年我会及属下中华针灸研究院当选为“世界针联2001年国际针联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团体,这项世界性中医学术大会,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新加坡卫生部的支持和赞许。大会于2001年12月7日~9日在新加坡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举行,大会主题是“新世纪的国际针灸科研、教育与临床疗法"。来自世界各国顶尖针灸专家学者发表了最新科研与临床心得。我会受委主办,再次体现我会与世界各中医团体紧密合作,对于共同推动世界中医药发展事业,责无旁贷。

2004年l0月27~28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行会员大会,我会会长陈必廉教授获选为亚洲区执行委员。2009年重选,我会副财政长刘嘉扬博士获选为亚洲区副主席,中华针灸研究院郭忠福院长获选为执行委员。

2011年4月22日,由世界针联主办、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承办、<世界针灸杂志>社协办的世界针联<针灸风采全球行>第一站,在新加坡凯丽大酒店三楼会议厅举行。学术研讨会定名为:<针灸实用技术推广>研讨会,特邀艾针专家王玲玲教授、耳针专家贾春生教授、舌针专家孙介光教授、火针专家贺林会长以及穴位埋线专家石现博士等宣读专题报告。中华针灸研究院负责统筹此次研讨会,院委会将会把本次研讨文宣资料,分发给亚西安周边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及菲律宾等国,参加代表约400人。


国际中医界同仁于2003年倡议成立世界中医药界的权威性学术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我会积极参与筹备工作,2003年9月24日至2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靖教授当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我会代表梁世海名誉教授被推举为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赵英杰博士当选为常务理事,2004年11月14日,“世中联”常务理事会通过了亚细安国家中医药团体的提案,正式委任赵英杰博士为“世中联”副主席。


       世界中医药学会的宗旨包括促进中医药进入各国主流医疗体系,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各种医药学的交流与合作。中医学院院长赵英杰博士代表我会,于2006年6月24日至25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6年主席会议,提出申办“2007年第四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获得与会者的大力支持。2006年10月16日会长陈必廉教授在赵英杰博士与黄成仁医师的陪同下,亲赴北京签署筹备备忘录。此项国际性大会在2007年11月17日至l9日在新达城会展中心举行,卫生部长许文远先生出席主持大会开幕仪式,出席者超过千人。大会期间亦召开世中联第二届会员大会。

(二) 组织亚细安及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

       亚细安作为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组织亚细安国家中医界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对未来亚细安各国中医药的发展、医疗水平及国民生活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1983年6月25日及26日首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成功地在新加坡举行,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暨我会学术顾问江润祥教授主持开幕仪式,共七百多人出席会议,发表专题学术论文五十四篇。此后,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的秘书处设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2003年9月,梁世海名誉教授率领代表团一行24人赴印尼雅加达出席第七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2006年,我会由会长陈必廉教授带领22人代表团,出席9月22至24日在印尼泗水举行的第八届亚西安医药学术大会。2009年,我会由会长黄进来医师PBM带领20人代表团,出席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的第九届亚西安中医药学术大会。第十届亚西安中医药学术大会,大会主席团联席会议通过由新加坡承办。


       我会也受邀成为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的赞助举办单位之一,负责亚细安区域的组织、号召、宣传与审稿工作。

(三) 开办进修活动和系列讲座
     
      为了提供会员再学习的机会,中华医院、中医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不间断地举办中医专题交流会和中医学的讲座。特别是中医学院延续教育中心有系统地编制了一系列校内讲座,专供我会会员进修,提升自己。为了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我会定期举办中医药公开讲座,接受联络所、民众俱乐部、居委会等团体的邀请,委派医师对外主讲中医药课程。应传媒的要求,在报章、电视与电台的保健节目回答观众咨询,使民众对中药材和中成药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确保安全与疗效。


(四) 联合其他中医药团体,组成协调委员会


       1994年3月。前卫生部长杨荣文准将在国会中宣布,卫生部将设内部委员会协助整顿本地中医界,过后又在报上发表鼓励中医药团体共同设立“中医药联合委员会”,以便在适当的时候与卫生部共同讨论、研究如何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为了响应卫生部的号召,新加坡中医师公会邀请本地各中医团体,经过多次深入讨论,于l994年l2月4日组成“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以促进、加强及鼓励全国各中医团体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协调、合作及了解,共商中医药界大事,必要时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和对话,并促进中医药专业人才培训的规范化。

       协委会成立后,其秘书处就设在中医师公会,我会会务顾问梁世海医师担任主席并主导日常工作至今。我会多位医师积极参与协委会的各项工作,如负责起草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章程草案》;参与及拟写了《新加坡中医教育指导原则备忘录》;草拟了《行规和专业道德准则》的条文,制定了《新加坡中医师行规和专业道德准则》;编印了《新加坡中医师名册》等等。


       协委会作为中医界和卫生当局联络的桥梁,积极反映中医界的呼声,在2003年沙斯疫情肆虐与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肆虐期间,全方位从社会民众的利益出发,积极与卫生部配合,为各中医团体和中医慈善医疗机构提供了防范沙斯与甲型H1N1流感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

(五) 积极推动针灸师和中医师的注册
     
       1998年3月,当时的教育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简丽中博士宣布:卫生部将根据传统中医药委员会的建议,在2000年为本地针灸师进行注册。在过渡时期,那些拥有适当的资格和经验的针灸师将可部分或完全豁免参加统一鉴定考试,卫生部也将协助制定一套训练准则和安排举行统一鉴定考试。

       
       1998年7月卫生部成立了卫生部针灸课程组织委员会,主席是我会属下中医学院院长赵英杰博士,卫生部授权委员会组织、筹划和推行针灸进修课程的各项工作,在中国专家的协助下拟定了《新加坡针灸进修课程规划书》,让参加针灸统一考试者通过进修达到卫生部所指定的针灸师注册标准。

     
       1999年l2月卫生部公布“中医师、针灸师注册办法纲要”。在纲要的制定过程中,卫生部曾跟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行了多次的协商。在商谈过程中,卫生部接受了协委会的一些建议,使过渡时期的政策保留一定的伸缩性,获得了社会和中医同道的认同。  


       卫生部继而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梁世海名誉教授、赵英杰博士及黄种钦医师先后受委为中医管理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医界重大政策的制订和决策。赵英杰博士、洪两医师和黄种钦医师分别担任管委会属下考试组、资格认证组以及行规和道德组的主席,负责主持和推动日常工作。过渡时期针灸师和中医师的注册工作于2003年底宣告完成,自2004年起,只有在中医管理委员会注册的针灸师/中医师方可在这一专业领域合法行医。
       
        2007年2月3日起,公会名誉理事黄种钦医师和中医学院院长赵英杰博士重新受委为中医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院院长洪两医师亦获委任为新一届中医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职务。我会长期以来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培养中医人才、维护中医形象和提高中医社会地位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结语
       
       公会成立以来,同仁们不断努力,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奠定了稳健发展的基础,推动了本地中医界与区域乃至国际中医药界的合作交流,为区域中医药走向国际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公会属下机构合作无间,在公会的旗帜下建立了医疗、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完整机构。新加坡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
已经与国际一流中医药大学接轨,除了中医专业文凭课程和学士学位课程外,也提供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中华医院在为公众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中医学院的学员提供临床实习场所;医药研究院和针灸研究院致力于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医普及教育和专业课题研究。
    

      中医在我国立法后,本地中医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将重新调整未来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同业的竞争,依靠现有的资源,争取政府给予中医药界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支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全新理念的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


会址:640 Lor 4 Toa Payoh Singapore 319522
电话:65-6251 3304
传真:65-6254 0037
电邮: assoc@singaporetcm.com